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数读2016保险业:拐点将至 3万亿保费规模背后藏隐忧

日期:2017-01-03 阅读:

  蓝鲸新闻

 

       回顾2016年,“黄金期”与“投资潮”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关键词。

 

  从黄金期来看,一方面我国保费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前11个月,全国原保费收入达到2.89万亿元,距离此前保监会方面预测的3万亿仅有一步之遥。其中,健康险成为一匹黑马快速上行,互联网保险这一新生事物也在2016年迎来“野蛮生长”。

 

  从投资潮来看,随着2016年保费收入的高企,险资入市资金强势增长。资金规模高达万亿的险资在二级市场上表现并不低调,去年举牌多达120家上市公司。而在险资涌入上市公司的同时,跨界资本也在积极抢滩保险,跨界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长。

 

  不过,在保险业2016年繁荣的背后,另外一种声音开始引入瞩目。有分析人士直言,尽管健康险以及互联网保险或将持续活跃,但随着2016年保险投资收益率的下行,保费收入增速也将有所放缓。此外,随着监管日趋严格,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现象或将有所收敛。

 

  3万亿!保费规模快速增长,或将超日本成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

 

  日前,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指出,保险业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4%,预计2016年保费收入突破3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接近15万亿元,行业风险整体可控。

 

  保监会方面关于2016年保费收入的预想并非凭空臆测,从目前已披露的情况来看,保险业保费收入确实呈现出稳健增长的局面。据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89万亿元,同比增长28.88%,距离3万亿的猜测仅有一步之遥。此外,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曹德云日前透露,预计2016年年底我国保费规模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

 

  不过,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能否持续值得关注。有分析人士表示,2016年保费收入的增加主要归功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2015年保险行业整体投资收益率为7.56%,为近年来最高值,历史经验来看保费滞后投资一年产生变化;另一方面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保险公司代理人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带动了保费收入的增加。

 

  然而从2016年的情况来看,三季度险资年化投资收益率约为5.26%,较2015年有明显下降,保险公司代理人数量短期内也已接近行业天花板水平,未来增长空间不大。此外,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发展势头强劲的万能险等增幅或将出现较大程度下降。因此,上述分析人士指出,预计保费增速将出现拐点。

 

  蓝鲸保险注意到,上述关于保费收入增速迎来拐点的预测已有迹可循。以四大上市险企披露的最新数据为例,数据显示,四家上市险企11月原保险保费收入为632.66亿元,对比10月764.62亿元的数据环比减少4.18%。

 

  5000亿!健康险持续发力,2017年或将爆发

 

  据保监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841.80亿元,同比增长73.08%。有分析人士猜测,按此增速发展,201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有望超过5000亿元。

 

  从长期来看,蓝鲸保险注意到,近年来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也呈加速增长态势。去年前11个月,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219.60亿元,同比增长50.38%;而2014年前11个月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则为1475.97亿元,同比增长44.47%。

 

  事实上,2016年也是我国税优健康险试行的第一年。日前,第四批经营个人税优健康险名单正式公布,光大永明、民生人寿等7家公司正式获批经营税优健康险业务。截至目前,被纳入经营税优健康险的阵容已扩容至23家。尽管试行第一年中,税优健康险总保费规模不尽人意,但据业内人士透露,2016年以来税优健康险产品销售件数逐月上升,呈现出一个正向增长的趋势。

 

  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按照健康险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有望成为保险业2017年最具爆发潜力的险种。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保险意识的觉醒,健康的保险需求或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3亿!互联网保民携手入场,互联网保险“野蛮生长”

 

  据日前披露的《2016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同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234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1375亿元,增幅达到160%。进入2016年,互联网保险热度不减。以寿险为例,中保协最新披露数据显示,2016年前10个月,互联网人身保险累计规模保费达1466.3亿元。

 

  有分析报告显示,互联网保民的数量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16年3月,被互联网保险服务的用户已达3.3亿。此外,年轻化也是互联网保民的一大特征,报告同时显示80后与90后人群占互联网保民总数比约为八成。

 

  目前来看,市场普遍对互联网保险前景表示看好,据华兴资本日前发布的一份关于互联网保险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互联网保险行业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到1.75万亿元。

 

  庞大的规模发展前景也引来了各路资本的介入,截至目前,不但有61家寿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各路巨头也积极对互联网保险行业进行布局。

 

  不过,在互联网保险野蛮生长的同时,行业风险随之显现。日前,中国保监会联合十四个部门印发了《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中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产品,进行不实描述、片面或夸大宣传过往业绩、违规承诺收益或者承担损失等误导性描述将成为互联网高现金价值业务中的重点查处和纠正对象。截至目前,已有有华夏人寿、东吴人寿等7家公司因涉互联网保险业务客户信息不真实等问题被叫停互联网保险业务。

 

  1.9万亿!险资入市汹涌,全年举牌120家上市公司引关注

 

  随着2016年保费收入的高企,险资入市资金也同样有明显增长。据保监会披露的2016年前11个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险资用于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1.89万亿元,占险资运用余额比14.37%,用于其他投资的金额4.58万亿元,占比34.89%。

 

  而上述万亿资金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并不低调,前有宝能系高调争夺万科股权,后有阳光保险举牌伊利股份(600887,股吧),险资举牌知名上市公司的现象在2016年屡见不鲜。据媒体统计,险资在A股举牌投资布局了约120家余上市公司。

 

  险资在二级市场上的高调表现备受争议,监管层也屡屡喊话直指险资举牌“乱象”。2016年,监管层重拳出击规范险资投资,前海人寿的万能险新业务被暂停;恒大人寿委托股票投资业务被暂停整改;共计27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占比高的公司被下发风险提示函,要求公司严格控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6家公司的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实,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险资举牌的现象会有所收敛,但这不代表险资会弱化权益类投资。“险资之所以被推向风口浪尖,仅因个别激进险企。”前述业内人士表示,“而从保险业整体情况来看,保险资金运用仍以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为主。长期来看,险资仍会是参与A股市场的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

 

  23家!跨界资金抢滩保险,20家险企获批筹建3家被否

 

  在保险资金持续活跃的同时,跨界资金也在积极抢滩保险。据蓝鲸保险粗略计算,2016年以来瑞华健康保险等20家险企获批筹建,天津北方人寿保险、阳光盛世财产保险以及上海欣安人寿保险3家被否决。此外,据业内人士透露,社会资本将保险牌照视为资本运作(投融资)的低门槛通道,正纷纷抢滩,目前仍有约200家公司排队静候新牌照。

 

  蓝鲸保险注意到,自2015年以来,跨界入局保险进入紧锣密鼓期,跨界保险公司的设立呈现爆发态势。从BAT、京东、乐视到万达、恒大、复星、泛海、海航、国电投、中移动,越来越多的资本大佬开始涉足保险。而据媒体报道,2016年以来,至少65家上市公司拟发起或参与设立保险公司,而这些上市公司主业背景纷繁复杂,涉及房地产、互联网、医药和化工等众多领域。

 

  蓝鲸保险查看数据发现,2016年10月,胡润研究院发布了最新一期胡润百富榜,其中排名前十的大佬几乎都进入了保险业。

 

  此外,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愈加明显。日前,两家上市券商先后发布公告,称拟进军保险业。其中东吴证券(601555,股吧)拟斥资3.43亿元收购东吴人寿7.724%股权;中原证券则是拟斥资3.6亿元作为第一大股东牵头发起设立寿险公司。此外,银行资金同时也在加速对保险行业的布局,例如农业银行(601288,股吧)此前收购了嘉禾人寿保险公司等。

 

  对于资金积极抢滩保险的原因,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表示,保险资金的融资方式相对来说价格比较便宜,是较容易获取现金流的一个来源。实体经济如果能够通过建立保险子公司来迅速获取这方面的现金,对未来发展是比较有利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保险业带来机遇的同时,背后也存在风险及不确定性。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企业盲目的扩大业务,跨界融合就会加剧风险扩散,也为保险市场未来的发展留下一些隐患。对此,业内专家也表示,“不同行业之间,跨界投资常常会遇到政策、市场、交易、人才等风险。企业一定要清楚找到自己在新进入行业的市场定位、技术特色和是否具有可持续投入的实力优势。”

 

  “偿二代”迎首年大考,多家险企急增资解困

 

  从2016年一季度起,国内保险公司按照“偿二代”要求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相比以规模为导向的“偿一代”,“偿二代”以风险为导向,这使得不同风险的业务对资本金的要求出现显著变化,从而显著影响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策略。

 

  据了解,偿二代落地后,保险业整体资本充足。项俊波日前公开指出,近几年,保险业通过资金运用等三大改革释放了市场的活力。目前,保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53%,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据相关报告显示,保险行业三季度总体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由第二季度的253%下降到了250%。大约三分之二险企三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二季度有所降低。公开数据显示,中融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由二季度末的-18.16%,下降至-41.91%。新光海航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由二季度的-31.74%,进一步下降至-69.87%,偿付能力仍深陷泥潭。中法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由二季度末的185.38%骤降至-128.35%。

 

  针对部分险企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增资是解决偿付能力的最快捷方式,但想要深入去解决偿付能力问题,还是要去调整业务机构。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企业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满足要求。首先就是增资,通过直接引资的方式增加公司的资本金;其次,调整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和分保业务,以通过业务的改善降低偿付能力风险;再次就是发行公司债券、次级债等,通过这种外扩的金融工具来解决偿付能力问题。

 

  事实上,2016年以来,已有平安人寿、富德生命人寿、长安责任保险、中华财险等多家公司就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融资。

 

  此外,资本补充债因其公开发行的特点,还有流动性强的优势,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也丰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品种。数据显示,2015年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累计超800亿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号

400-116-1960